普洱茶市场的“堰塞湖”如何破!?
摘要:普洱茶市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虚火现象。一方面是投资市场的热火朝天,人来人往,箱来箱去;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的冷眼旁观,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巍然不动。普洱茶水流一直在投资市场(江河)和收藏市场(湖泊)中来回流动,没有流入消费市场(大海),绝大部分普洱茶沉淀在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及各类玩家手里,形成一个个的普洱茶“堰塞湖”。
众所周知,普洱茶是茶的一个品类,也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文化内涵,并且有越陈越香的特点,被称为“可入口古董”,具有品饮价值、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因此普洱茶存在三个市场,即消费市场、收藏市场和投资市场。
如果把普洱茶的消费市场视为大海,投资市场视为江河,收藏市场视为湖泊,产业上游视为水源。普洱茶市场流动的方向则是:产业上游(水源)→【投资市场(江河)≒收藏市场(湖泊)】→消费市场(大海),其中,投资市场和收藏市场会互相流动。在这个流动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流动或产生“堰塞湖”。
普洱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复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为年产量十几万吨和年产值近三百亿元的产业规模,以及年消费额数十亿元和年交易额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培育了数百万的普洱茶消费者和数十万的普洱茶玩家。
不可否认,普洱茶的产业市场在短短二十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这是托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福祉,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激发消费市场需求的结果。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土豪,他们的消费习性比较感性豪气。一听说普洱茶既可以品饮,又可以收藏和投资,而不管自己对普洱茶认识有几何,就出手买买买,收茶囤茶,期望边喝茶边赚钱。
正因为如此,在这种期望的刺激下,普洱茶复兴之后一直处于粗放式的野蛮生长和粗暴式的市场炒作状态,从炒作号级茶、印级茶等老茶开始,到炒作中茶、大益、下关等名牌茶,再到炒作班章、冰岛、昔归等名山古树茶,近两年又挖掘出薄荷糖、铜箐河、曼松等小众名寨茶及单株古树茶等题材,普洱茶市场在炒作之路上一直题材不断,故事不停,炒作不止。
于此同时,由于现代普洱茶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市场发育很不成熟。许多消费者和玩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文化启蒙和市场教育,对普洱茶尚缺乏深度的认识和了解,就不明不白的跟风炒作,使自己无端端成为普洱茶投资市场的接盘侠而深陷其中。本来想轻轻松松喝茶赚钱,没想到喝着喝着就砸了一堆茶在手里,稀里糊涂成了玩家,变现遥遥无期。
今天,普洱茶粗放经营和过度炒作的弊端已经开始显露。由于历史的原因,普洱茶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热衷于“茶可茶”、“茶非茶”的玄学文化,缺乏科学文化的启蒙教育,因而没有建立一套类似于葡萄酒的科学文化和品鉴体系。加之普洱茶的从业人员大多脱胎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囿于传统观念和缺乏现代商业视野,经营理念尚停留在搞搞小客情、打打马虎眼、玩玩信息不对称的窠臼,而在产品研究和开发、文化发掘和传播、市场推广和营销、品牌塑造和运作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乏善可陈,因而无法有效的激活普洱茶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严重失衡。
于是,普洱茶市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虚火现象。一方面是投资市场的热火朝天,人来人往,箱来箱去;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的冷眼旁观,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巍然不动。普洱茶水流一直在投资市场(江河)和收藏市场(湖泊)中来回流动,没有流入消费市场(大海),绝大部分普洱茶沉淀在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及各类玩家手里,形成一个个的普洱茶“堰塞湖”。据调查,普洱茶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品牌几百个,各种茶商和玩家几十万个,市场存量已达100多万吨,而且每年还有十几万吨的普洱茶流入存量市场(堰塞湖),“堰塞湖”的水位已到了惊人的地步,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
此时,如果不去激活消费市场和激发消费需求,疏通“堰塞湖”,而是继续让普洱茶在投资市场(江河)和收藏市场(湖泊)来回打转,自玩自嗨,总有一天,普洱茶市场将会崩塌,堰塞湖也将决堤,剩下的将是一地鸡毛。因此,如何理性看待普洱茶的市场现状,解决普洱茶当前的市场困境,走出普洱茶的“堰塞湖”,才是普洱茶经营者必须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场的“堰塞湖”呢?毫无疑问,在科学昌明的互联网时代,推动普洱茶新文化建设和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新模式将是普洱茶走出“堰塞湖”的好选择。
一、推动普洱茶新文化建设
以儒释道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道可道”、“佛非佛”的玄学文化,不重视科学文化的构建。无法进行大范围的科学普及,普罗大众无法得到科学的洗礼和熏陶,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思想蒙昧的状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新式教育的文化先觉们为了唤醒国民愚昧落后的思想,于一九一九年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对民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国从此摆脱了封建愚昧的思想羁绊,走上“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之路。
遗憾的是,由于深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普洱茶玄学之风依然盛行,仍热衷于“茶可茶”、“茶非茶”的玄学文化。不重视科学文化的建设,没有建立相应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普洱茶教育体系,导致普洱茶行业乱象丛生。一些神仙茶人忙于各种自嗨,导致神仙满天飞,大师遍地走,教父随处有。茶商们则趁机各种造神和炒作,班章神,冰岛神,昔归神等不一而足。消费者如雾里看花,一脸懵逼,不知哪尊才是真神,无所适从。普洱茶活脱脱被玩成一个神仙江湖,简直就是中国五四运动之前的社会缩影。
反观与普洱茶相似度很高的葡萄酒,两者在植物生态、生长环境、生产制作、贮藏条件、品饮鉴赏等方面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展路径却截然不同。1855年,法国拿破仑三世建立了葡萄酒列级庄制度,确立了葡萄酒的产业标准。1969年,英国葡萄酒和烈酒教育基金会成立,开创了品酒师教育培训和考级制度,同时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葡萄酒品鉴体系和评分体系。包括《葡萄酒观察家评分体系》、《葡萄酒倡导家评分体系》、《葡萄酒爱好者评分体系》等,奠定了葡萄酒的市场规范。
至此,一个标准规范包含葡萄酒产业端和消费端的成熟运作体系完全建立,葡萄酒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也完全确立,推动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并向全世界大范围推广。
由此可见,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先进文明的科学文化,引进普洱茶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推动普洱茶新文化建设,借鉴葡萄酒科学的运营体系,建立普洱茶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并建立完善的普洱茶教育体系,将有利于普洱茶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播,激发普洱茶的消费需求,进而激活普洱茶的消费市场,疏通普洱茶市场的“堰塞湖”。
二、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模式
新零售是近年兴起的一个新物种,是马云为了应对时代变化而提出的一个新商业概念,其核心思想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与线下实体零售融合,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重塑商业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直白的说,马云就是想利用其强大的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整合一支包含空军(线上)、陆军(线下)、信息(大数据)、后勤(现代物流)等一体化的新零售作战部队,对线下传统零售进行颠覆。
2016年10月,马云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首次指出:“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商这一说,只有新零售”。2017年4月,刘强东高调对外宣布:京东将全面布局新零售。10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大润发超市;12月,腾讯入股永辉超市;与此同时,传统实体店也纷纷转型新零售。中国正在掀起一股新零售热潮,一场新零售的大戏正在上演,新零售已经成为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回头来看看普洱茶复兴之后商业模式的演进,相继出现了经销模式、专营模式(大益、中茶、下关)、中介模式(东和、东傣)、电商模式(淘宝、天猫、醉品商城)、交易平台模式(大圆普洱)等。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么经营效率不高,要么消费体验不好,无法适应新零售的发展趋势。
普洱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品市场,其物质内涵和文化内丰富,需要场景化、全身心的品饮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普洱茶又存在消费、收藏和投资三个市场,不同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有所不同。对消费市场而言,消费者比较关心的是健康、口感和滋味;对收藏市场而言,收藏者关注的是品质、文化和价值;对投资市场而言,投资者关注的是价格、行情和交易。
可见,普洱茶场景化的文化体验、复杂性的市场结构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对普洱茶商业模式的打造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线上、线下、软件、硬件、数据等资源,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普洱茶体验的场景化、市场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从而改善消费体验和提升经营效率,激活普洱茶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将成为普洱茶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会更理性,更加重视科学知识,更加注重文化品味,对普洱茶的新文化和新零售怀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推动普洱茶的新文化建设和打造普洱茶的新零售模式,将是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当前普洱茶“堰塞湖”困境的不二法门。
如果把普洱茶的消费市场视为大海,投资市场视为江河,收藏市场视为湖泊,产业上游视为水源。普洱茶市场流动的方向则是:产业上游(水源)→【投资市场(江河)≒收藏市场(湖泊)】→消费市场(大海),其中,投资市场和收藏市场会互相流动。在这个流动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流动或产生“堰塞湖”。
普洱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复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为年产量十几万吨和年产值近三百亿元的产业规模,以及年消费额数十亿元和年交易额数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培育了数百万的普洱茶消费者和数十万的普洱茶玩家。
不可否认,普洱茶的产业市场在短短二十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这是托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福祉,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激发消费市场需求的结果。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土豪,他们的消费习性比较感性豪气。一听说普洱茶既可以品饮,又可以收藏和投资,而不管自己对普洱茶认识有几何,就出手买买买,收茶囤茶,期望边喝茶边赚钱。
正因为如此,在这种期望的刺激下,普洱茶复兴之后一直处于粗放式的野蛮生长和粗暴式的市场炒作状态,从炒作号级茶、印级茶等老茶开始,到炒作中茶、大益、下关等名牌茶,再到炒作班章、冰岛、昔归等名山古树茶,近两年又挖掘出薄荷糖、铜箐河、曼松等小众名寨茶及单株古树茶等题材,普洱茶市场在炒作之路上一直题材不断,故事不停,炒作不止。
于此同时,由于现代普洱茶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市场发育很不成熟。许多消费者和玩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文化启蒙和市场教育,对普洱茶尚缺乏深度的认识和了解,就不明不白的跟风炒作,使自己无端端成为普洱茶投资市场的接盘侠而深陷其中。本来想轻轻松松喝茶赚钱,没想到喝着喝着就砸了一堆茶在手里,稀里糊涂成了玩家,变现遥遥无期。
今天,普洱茶粗放经营和过度炒作的弊端已经开始显露。由于历史的原因,普洱茶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热衷于“茶可茶”、“茶非茶”的玄学文化,缺乏科学文化的启蒙教育,因而没有建立一套类似于葡萄酒的科学文化和品鉴体系。加之普洱茶的从业人员大多脱胎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茶农、茶人和茶商,囿于传统观念和缺乏现代商业视野,经营理念尚停留在搞搞小客情、打打马虎眼、玩玩信息不对称的窠臼,而在产品研究和开发、文化发掘和传播、市场推广和营销、品牌塑造和运作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乏善可陈,因而无法有效的激活普洱茶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严重失衡。
于是,普洱茶市场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虚火现象。一方面是投资市场的热火朝天,人来人往,箱来箱去;另一方面是消费市场的冷眼旁观,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巍然不动。普洱茶水流一直在投资市场(江河)和收藏市场(湖泊)中来回流动,没有流入消费市场(大海),绝大部分普洱茶沉淀在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及各类玩家手里,形成一个个的普洱茶“堰塞湖”。据调查,普洱茶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品牌几百个,各种茶商和玩家几十万个,市场存量已达100多万吨,而且每年还有十几万吨的普洱茶流入存量市场(堰塞湖),“堰塞湖”的水位已到了惊人的地步,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
此时,如果不去激活消费市场和激发消费需求,疏通“堰塞湖”,而是继续让普洱茶在投资市场(江河)和收藏市场(湖泊)来回打转,自玩自嗨,总有一天,普洱茶市场将会崩塌,堰塞湖也将决堤,剩下的将是一地鸡毛。因此,如何理性看待普洱茶的市场现状,解决普洱茶当前的市场困境,走出普洱茶的“堰塞湖”,才是普洱茶经营者必须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场的“堰塞湖”呢?毫无疑问,在科学昌明的互联网时代,推动普洱茶新文化建设和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新模式将是普洱茶走出“堰塞湖”的好选择。
一、推动普洱茶新文化建设
以儒释道为底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道可道”、“佛非佛”的玄学文化,不重视科学文化的构建。无法进行大范围的科学普及,普罗大众无法得到科学的洗礼和熏陶,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思想蒙昧的状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新式教育的文化先觉们为了唤醒国民愚昧落后的思想,于一九一九年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对民众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国从此摆脱了封建愚昧的思想羁绊,走上“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之路。
遗憾的是,由于深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普洱茶玄学之风依然盛行,仍热衷于“茶可茶”、“茶非茶”的玄学文化。不重视科学文化的建设,没有建立相应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也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普洱茶教育体系,导致普洱茶行业乱象丛生。一些神仙茶人忙于各种自嗨,导致神仙满天飞,大师遍地走,教父随处有。茶商们则趁机各种造神和炒作,班章神,冰岛神,昔归神等不一而足。消费者如雾里看花,一脸懵逼,不知哪尊才是真神,无所适从。普洱茶活脱脱被玩成一个神仙江湖,简直就是中国五四运动之前的社会缩影。
反观与普洱茶相似度很高的葡萄酒,两者在植物生态、生长环境、生产制作、贮藏条件、品饮鉴赏等方面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发展路径却截然不同。1855年,法国拿破仑三世建立了葡萄酒列级庄制度,确立了葡萄酒的产业标准。1969年,英国葡萄酒和烈酒教育基金会成立,开创了品酒师教育培训和考级制度,同时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葡萄酒品鉴体系和评分体系。包括《葡萄酒观察家评分体系》、《葡萄酒倡导家评分体系》、《葡萄酒爱好者评分体系》等,奠定了葡萄酒的市场规范。
至此,一个标准规范包含葡萄酒产业端和消费端的成熟运作体系完全建立,葡萄酒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也完全确立,推动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并向全世界大范围推广。
由此可见,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倡导先进文明的科学文化,引进普洱茶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推动普洱茶新文化建设,借鉴葡萄酒科学的运营体系,建立普洱茶的产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并建立完善的普洱茶教育体系,将有利于普洱茶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播,激发普洱茶的消费需求,进而激活普洱茶的消费市场,疏通普洱茶市场的“堰塞湖”。
二、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模式
新零售是近年兴起的一个新物种,是马云为了应对时代变化而提出的一个新商业概念,其核心思想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与线下实体零售融合,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重塑商业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直白的说,马云就是想利用其强大的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整合一支包含空军(线上)、陆军(线下)、信息(大数据)、后勤(现代物流)等一体化的新零售作战部队,对线下传统零售进行颠覆。
2016年10月,马云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首次指出:“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商这一说,只有新零售”。2017年4月,刘强东高调对外宣布:京东将全面布局新零售。10月,阿里巴巴宣布收购大润发超市;12月,腾讯入股永辉超市;与此同时,传统实体店也纷纷转型新零售。中国正在掀起一股新零售热潮,一场新零售的大戏正在上演,新零售已经成为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回头来看看普洱茶复兴之后商业模式的演进,相继出现了经销模式、专营模式(大益、中茶、下关)、中介模式(东和、东傣)、电商模式(淘宝、天猫、醉品商城)、交易平台模式(大圆普洱)等。但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么经营效率不高,要么消费体验不好,无法适应新零售的发展趋势。
普洱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品市场,其物质内涵和文化内丰富,需要场景化、全身心的品饮体验和文化体验。同时,普洱茶又存在消费、收藏和投资三个市场,不同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有所不同。对消费市场而言,消费者比较关心的是健康、口感和滋味;对收藏市场而言,收藏者关注的是品质、文化和价值;对投资市场而言,投资者关注的是价格、行情和交易。
可见,普洱茶场景化的文化体验、复杂性的市场结构和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对普洱茶商业模式的打造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线上、线下、软件、硬件、数据等资源,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普洱茶体验的场景化、市场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从而改善消费体验和提升经营效率,激活普洱茶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将成为普洱茶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会更理性,更加重视科学知识,更加注重文化品味,对普洱茶的新文化和新零售怀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推动普洱茶的新文化建设和打造普洱茶的新零售模式,将是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当前普洱茶“堰塞湖”困境的不二法门。
上一篇:普洱茶明前茶与雨前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