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在市场端的发展大趋势:面临转型与升级
摘要: 在过去十来年时间里,中国茶产业从生产到营销再到消费都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就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而言,茶叶专卖店和茶叶市场仍然在茶叶销售和茶企的品牌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茶叶的终端形态日益丰富,营销渠道及其组合日益多元。
在过去十来年时间里,中国茶产业从生产到营销再到消费都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就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而言,茶叶专卖店和茶叶市场仍然在茶叶销售和茶企的品牌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茶叶的终端形态日益丰富,营销渠道及其组合日益多元。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茶叶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压力和挑战,使得不少茶叶市场面临转型与升级的问题。
第二,接二连三的政策利好。三农政策、美丽乡村、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国家层面的持续政策利好,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少省市茶产区政府一方面在积极和充分利用政策的同时,还配套出台相关政策,起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第三,各方资本的持续关注。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助力。茶产业的持续相对快速发展,吸引了各方资本的关注。无论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或者说是不断游动的资本,资本的关注,反过来也是产业活力的一种体现。
第四,快速增加的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茶叶产量2001年为70.2万吨,2017年为246.4万吨,16年时间里增长了2.5倍。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报告, 2018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园面积4395.6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3400万亩;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万吨。
第五,从绿茶一枝独秀到多茶类各领风骚,从喜新到不厌旧。中国作为绿茶大国,到目前仍然是绿茶占据较大比重。但是,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安溪铁观音、、安化黑茶、福建白茶等先后在全国范围火热,各领风骚若干年。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相对小众的一些品类,形成相对更小程度的热度。中国茶叶的消费,也从绿茶的追求新鲜,发展到了年份茶的品鉴陈化。
第六,从一片叶子走向多元而综合的生意模式。传统茶产业,主要卖的是茶叶叶子,而当今茶产业,则从卖叶子围绕配套、茶器、空间和源头等方面做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使得茶的生意模式变得多元而综合。
第七,日益明显的品牌化趋势。虽然目前中国茶行业仍然呈分散格局,但品牌化的仍是大势所趋;尽管品牌化的速度相对其它一些产业而言可能是慢了些,但品牌化的趋势还是明显的。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过去十来年间,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都有明显发展。
第八,不断演化的营销渠道。上世纪80年代,糖烟酒茶销售点、百货商店和食品杂货店是茶叶的主要销售渠道。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茶叶专卖店、茶叶批发市场、茶艺馆逐步发展,宾馆、酒店、饭店和铁路、航空等特殊通路也开始成为茶叶的重要销售渠道。大约从2000年左右开始,连锁专卖店、大中型卖场和连锁便利店快速发展。2011年开始,平台电商出现并快速发展;2013年至今,内容电商、精品商超、新式茶饮店迅速发展,跨界融合成为风尚。营销终端与渠道的不断演化,使得渠道组合模式日益多元。
第九,茶叶专卖店与茶叶市场仍然在当前茶叶销售和品牌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茶叶专卖店不仅是重要的销售终端,承担销售功能,而且承担着品牌形象展示与体验互动的功能,目前仍是众多茶企建立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曾选取目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部分茶企做粗略统计,仅其中16家茶企的专营店数量就超过7000家。
对于商户而言,茶叶市场具有聚集效应,租金相对便宜;对于消费者而言,茶叶市场产品售价相对便宜,购买茶叶的相关配套产品也较为方便。这是茶叶市场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第二,同质化严重。在茶叶销区的许多城市,我们经常能看到由多个茶城组成的茶叶市场,摊大饼式发展,功能单一而同质化严重。当你逛过河北石家庄的茶叶市场,你再去逛黑龙江哈尔滨的茶叶市场,你可能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第三,供给不足。面向商户和茶叶消费者而言,目前的茶叶市场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比如,为商户提供的服务,为茶企提供的品牌推广,为消费者提供的茶知识与茶文化培训,普遍缺乏。
第四,空间受限。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不少茶叶市场,是依托于以前的老仓库或老厂房等老建筑进行改造的,物理空间受限,有些功能不好安排;其二,不少茶叶市场的地理位置,在市场开办之处可能还是郊区或者偏远之地,但随着过去十来年间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成为主城区的一部分,面临新规划的压力甚至是可能需要直接搬迁。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茶叶市场普遍面临转型与升级。
笔者在过去十来年时间里一直在茶企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曾跑过全国许多地方大大小小的茶叶市场。笔者基于自己对于茶叶市场的切身感受,结合自己对于中国茶产业在市场端发展大趋势的大体理解,对茶叶市场的转型与升级略作粗浅思考。
从市场端来考察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九方面:
第二,接二连三的政策利好。三农政策、美丽乡村、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国家层面的持续政策利好,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少省市茶产区政府一方面在积极和充分利用政策的同时,还配套出台相关政策,起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第三,各方资本的持续关注。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助力。茶产业的持续相对快速发展,吸引了各方资本的关注。无论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或者说是不断游动的资本,资本的关注,反过来也是产业活力的一种体现。
第四,快速增加的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茶叶产量2001年为70.2万吨,2017年为246.4万吨,16年时间里增长了2.5倍。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报告, 2018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园面积4395.6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3400万亩;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万吨。
第五,从绿茶一枝独秀到多茶类各领风骚,从喜新到不厌旧。中国作为绿茶大国,到目前仍然是绿茶占据较大比重。但是,过去近二十年时间里,安溪铁观音、、安化黑茶、福建白茶等先后在全国范围火热,各领风骚若干年。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相对小众的一些品类,形成相对更小程度的热度。中国茶叶的消费,也从绿茶的追求新鲜,发展到了年份茶的品鉴陈化。
第六,从一片叶子走向多元而综合的生意模式。传统茶产业,主要卖的是茶叶叶子,而当今茶产业,则从卖叶子围绕配套、茶器、空间和源头等方面做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拓展与延伸,使得茶的生意模式变得多元而综合。
第七,日益明显的品牌化趋势。虽然目前中国茶行业仍然呈分散格局,但品牌化的仍是大势所趋;尽管品牌化的速度相对其它一些产业而言可能是慢了些,但品牌化的趋势还是明显的。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过去十来年间,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都有明显发展。
第八,不断演化的营销渠道。上世纪80年代,糖烟酒茶销售点、百货商店和食品杂货店是茶叶的主要销售渠道。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茶叶专卖店、茶叶批发市场、茶艺馆逐步发展,宾馆、酒店、饭店和铁路、航空等特殊通路也开始成为茶叶的重要销售渠道。大约从2000年左右开始,连锁专卖店、大中型卖场和连锁便利店快速发展。2011年开始,平台电商出现并快速发展;2013年至今,内容电商、精品商超、新式茶饮店迅速发展,跨界融合成为风尚。营销终端与渠道的不断演化,使得渠道组合模式日益多元。
第九,茶叶专卖店与茶叶市场仍然在当前茶叶销售和品牌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茶叶专卖店不仅是重要的销售终端,承担销售功能,而且承担着品牌形象展示与体验互动的功能,目前仍是众多茶企建立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曾选取目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部分茶企做粗略统计,仅其中16家茶企的专营店数量就超过7000家。
对于商户而言,茶叶市场具有聚集效应,租金相对便宜;对于消费者而言,茶叶市场产品售价相对便宜,购买茶叶的相关配套产品也较为方便。这是茶叶市场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当前茶叶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茶叶市场分为不同类型。按市场所处的地域分,可分为产区茶叶市场和销区茶叶市场;按茶城的多少分,可分为单个茶城和茶城集群;按辐射范围分,可分为小区域零售型、大区域流通型和批零兼营型;按商户类型分,可分为产地直销型、品牌经营型和综合型;按功能模块分,可分为产品销售型、形象展示型和综合体验型,等等。
总体而言,当前茶叶市场,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第二,同质化严重。在茶叶销区的许多城市,我们经常能看到由多个茶城组成的茶叶市场,摊大饼式发展,功能单一而同质化严重。当你逛过河北石家庄的茶叶市场,你再去逛黑龙江哈尔滨的茶叶市场,你可能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第三,供给不足。面向商户和茶叶消费者而言,目前的茶叶市场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比如,为商户提供的服务,为茶企提供的品牌推广,为消费者提供的茶知识与茶文化培训,普遍缺乏。
第四,空间受限。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不少茶叶市场,是依托于以前的老仓库或老厂房等老建筑进行改造的,物理空间受限,有些功能不好安排;其二,不少茶叶市场的地理位置,在市场开办之处可能还是郊区或者偏远之地,但随着过去十来年间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成为主城区的一部分,面临新规划的压力甚至是可能需要直接搬迁。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茶叶市场普遍面临转型与升级。
上一篇:普洱茶春茶行情的“智商税”